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菲林相機與數碼相機的功能

數碼相機的掘起,幾乎把它們的祖先—菲林相機淘汰,幸而仍有一群堅守原始信念的菲林愛好者不被數碼相機的新鮮、方便所動搖。生於菲林相機與數碼相機交替的時代,本人較鐘愛用菲林拍攝的攝影態度。
數碼相機見稱於可即時及直接觀看拍攝影像,方便快捷,照片質素不遜於用菲林拍攝,零運作成本等等。而菲林相機,菲林、沖曬花費貴,未能即時觀看影像的心癢感,通通促使我們轉投向數碼相機的懷抱,純粹以照片記載生活點滴,數千元一台數碼相機很化算!
一拍即看,不佳即刪除,數碼相機形成了一股即食風氣,我們根本不需期待和珍惜每一個成像,拍得不好繼續拍到好為止,同一景物拍上幾十張也沒問題的。菲林相機卻不同,每每按下快門,熱切期待感隨之而來。不同牌子、型號的菲林有各自獨有的特色,難以預計的成像,令患得患失之感更為濃厚;稀少的底片,令我們更珍惜每次按下快門的機會。接過剛沖曬好的照片,戰戰競競的回看一片又一片回憶,滿足或失落,都讓我們的感覺更濃更深,更有衝動再下一城!

菲林相機
菲林相機故明思義就是要裝入菲林的。

功能包括:
自動對焦 - TTL 相位偵測,尼康 Multi-CAM900 自動對焦模組;偵測範圍︰ EV -1 至 EV 19(ISO 100)
對焦模式 - 對焦區域︰可在五個對焦區域中任選其一︰單區域自動對焦和動態自動對焦 ( 備最近主體先決動態自動對焦模式 )
對焦鎖定 - 只需按下 AF-L/AE-L 按鈕或於單次伺服自動對焦時,輕按快門釋放按鍵,即可以把焦點鎖上
測光系統 - TTL 全開光圈測光系統有以下三種測光系統可供選擇 ( 受所使的鏡頭種類限制 )︰3D 矩陣測光;偏重中央測光︰約 75% 的測光敏感度集中在 12mm 直徑圈內;重點
自動包圍曝光 - 包括範圍︰ (+-)2 EV;拍攝張數︰2 或 3;曝光補償級數︰ 0.5, 1, 1.5 和 2 EV
自動曝光鎖定 - 按下 AE-L/AE-L 按鈕可以把所偵測到的曝光值鎖上
菲林速度設定 - 可選擇 DX 或手動設定;菲林速度範圍︰ISO 25-5000,手動︰ISO 6-6400,1/3 增減
快門 - 電子控制縱走式焦平快門;速度︰在 P,A 時︰30-1/4000 秒;在 S 時︰30-1/4000 秒 ( 以 1/2 作增減 );在 M 時︰30-1/4000 秒 ( 以 1/2 作增減 ),長時間曝光
同步接觸 - 只有 X 接點;閃光同步最快達 1/125 秒
閃光控制 - 以五區 TTL 多重感應器控制;作 TTL 多重感應的自動均衡補充閃光︰3D 多重感應均衡補充閃光兼容內置閃光燈,SB-80DX,28/28DX,27,50DX,26,25 和 D/G 型
Nikkor 鏡頭;多重感應均衡補充閃光燈或閃光燈 SB-80DX,29/29s,28/28DX,27,50DX,26,25,24,23,22s,22,30,20 和非 CPU Nikkor 鏡頭;或內置閃光燈 SB-80DX,
29/29s,28/28DX,27,50DX,26,25,24,23,22s,22,30,20 和曝光模式設定為手動或測光系統設為重點測光
閃光同步模式 - 前簾同步 ( 正常同步 ),紅眼減輕現象,慢速同步減輕紅眼現象,慢速同步,後簾同步
預閃光燈 - 當內置閃光燈 SB-80DX, 28/28DX, 27, 50DX, 26, 23 等完全充電時此燈亮起;閃光後 3 秒閃動警告全光輸出
自拍時間掣 - 電子控制;延遲時間︰10 秒
景深預覽按鈕 - 按著景深預觀按鈕可收縮鏡頭光圈
菲林裝入 - 當相機背關上時菲林會自動前捲到第一張 ( 可拍最多張數的第一張 ) ( 快門及反光鏡沒有被啟動 )
捲片模式 - 內置馬達自動前捲;可選擇單張、連續拍攝
菲林回捲 - 內置馬達自動回捲;以 3V 鋰 ( Lithium ) 電池回捲 36 張菲林時間︰高速菲林回捲約 15 秒;寧靜回捲約 23 秒
多重曝光 - 使用菲林前捲模式轉盤啟動
內置時鐘 - 24 小時型,計時準確度達每月誤差 +/- 90 秒以內
測光錶 - 當電源開啟時,測光系統會在相機停止操作後 6 秒自動關閉;要啟動測光系統,可以在電源開著時輕按快門釋放按鍵


數碼相機

一拍即看,不佳即刪除。
比如是Casio的EX-Z200,
28 mm 廣角 多樣化快門 Z200 擁有 28 mm 的廣角鏡頭,不論是人像或是風景都可以輕鬆滿足你的拍攝需求,在快門部份,Z200 更擁有防震快門、微笑快門、自拍快門、連拍快門等模式,讓你輕鬆面對不同拍攝環境。
多元化快門:
防震自動快門 -
相片模糊可能因為手震或是被攝體晃動,透過動態物體模糊偵測技術,相機可在手不晃、拍攝體停止移動的瞬間自動拍下照片。

微笑自動快門 -
透過臉部辨識,Z200 會調整適當焦距和曝光,並捕捉微笑的一刻。

自拍自動快門 -
每當自拍時,使用者無法看著 LCD 取景,但透過 Z200 臉部辨識以及動態物體模糊偵測技術,當拍攝人物的臉部出現於取景框、並沒有晃動時,相機自動啟動拍攝功能,確保自拍的人像構圖完整。

追焦自動快門 -
即使在不容易拍攝的動作場面,只要將相機追隨被攝主題移動,當被攝主體停留在拍攝框的瞬間,快門會自動按下記錄精彩瞬間。

自動快門+連續快門 -
智慧自動快門搭配連拍攝定時,可讓你精確捕捉更多清晰的畫面

實用的自動拍攝秘笈 -
廣受喜愛的拍攝秘笈又進化了,只要對準要拍攝的主題,相機會偵測分析當時的拍攝環境並決定合適的拍攝秘笈,預設的六種場景為:人像、風景、夜景、夜景中的人像、近拍、移動的物體,快速幫你完成拍攝。

2.7 吋 23 萬像素廣角 LCDZ -
200 擁有 23 萬像素的 2.7 吋的 LCD,加上廣泛的可視角度,不僅方便使用者瀏覽照片,更可以方便與好友一同分享。

相機可以自動感應周圍光源自動調整亮度,且提供三階段亮度供選擇,讓你自行調整。


高速連拍在高速連拍模式下,1 秒可拍攝高達 4 張影像,方便你拍攝快速移動中的物體。

相機的變遷~外觀

隨著時間的變遷,有很多的事物都因而有所變化!!
就像相機,以前的相機,是要用菲林的,而現在我們大多會用數碼相機的!!
不論是內在的,還是外觀,都有所變化!!
在外觀方面,以前:
是要用菲林的......XD


而現在:



其實,由以前到現在,相機的變化已經很大!由折疊相機變成多顏色變化的單鏡反光機.
在外觀,以前的相機大多數也是黑色的,而現今的,是多顏色變化!!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引言

相機可以留住一個美麗的畫面;亦可作為一個美好的回憶.對於現代人來說,平均每個家庭均有一部相機,相機次所以普及是因為相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上不可或少的電子產品.追溯以往的相機,我們想透過這次專題研習的機會想研究相機的變遷,而變遷又對我們有什麼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想知道的東西.

相機的種類

單眼反射式相機
[機械式]
為全手動裝置,鏡頭可自由拆換,對於講究攝影技巧者,是最好的入門工具



[電子式]
電子式單眼相機,具有自動捲片、對焦及曝光的功能,亦可轉換成為全手動模式,一般來說深受攝影者的喜愛



簡易型相機(雙眼相機)
[普通型]
俗稱傻瓜相機,其構造為相機鏡頭固定、全自動對焦及曝光裝置,觀景窗所看見之景物,當按下快門鈕時,即可拍攝,對沒有攝影技術的人是一種最適合相機
[高級型]
高級型式雙眼相機,是將簡易型改良,提供更精確的曝光選擇及變焦鏡頭

[數位相機]
數位相機具有立即性、傳輸性,並透過網路或儲存設備,電子影像將大幅度縮短時間、空間距離,且無須使用底片,節省資源,無須沖洗、減少污染,充份達到環境保護,無須暗房,節省空間使用,儲存之電子影像日後可隨時調閱,修改容易、方便創作。
現在的相機真的很多元化,很多的牌子都有出相機。
但是大部分專業的攝影的發燒友都是用nikon。
相機結構和元件:照相機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質與成像控制結構。成像元件可以進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學玻璃製成的透鏡組,稱之為鏡頭。小孔、電磁閥等在特定的設備上都起到了「鏡頭」的作用。成像介質則負責捕捉和記錄影像。包括底片 、CCD 、CMOS等。暗室為鏡頭與成像介質之間提供一個連接並保護成像介質不受干擾。控制結構可以改變成像或記錄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終的成像效果。光圈、快門、對焦控制等。術語成像平面(焦平面):一般是指成像材料所在的平面或者感應器所在的平面。光經過鏡頭聚集在成像平面上,從而形成清晰的照片。焦距:是指鏡頭距底片的距離。如果焦距合適,景物反射的光通過鏡頭能夠聚集在成像平面上,成為一個點,如果焦距不合適,則成為一個圓,從而導致照片發虛。曝光:快門打開時,光線透過鏡頭,經過光圈,進入暗室,最後照在成像材料上,這個過程稱為曝光。曝光量:曝光量是指一次曝光中光線的多少。如果曝光量過低會使得照片顏色發暗,如果曝光量過高會使照片顏色發白,過低或過高都會使照片中的細節丟失。曝光量通常是由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共同決定的。光圈值:是指暗室窗口的大小,光圈值越低,窗口越大,則透進的光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快門速度:是指快門打開的時間,如果快門速度越慢,打開的時間越長,光透進的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如果被攝物是移動的物體,則需要較快的快門速度。景深:指照片中景物都能清晰顯示的前後距離,在風景照片中要求景深大,較小的焦距能獲得較大的景深。變焦:數位相機之變焦分為光學與數位兩種。 光學變焦:通過鏡片移動來放大與縮小需要拍攝的景物數碼變焦:簡單地將CCD所截取之影像加以裁剪。視角:鏡頭成相範圍內的對角線角度測光:對光線進行測量,從而決定曝光量測距:測量被攝物與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從而對焦手動曝光:由使用者自行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自動曝光:由照相機決定光圈以及快門值,來改變曝光量 光圈優先:指拍攝人手動指定一個光圈值,照相機根據測光結果自動計算對應快門速度的曝光模式,適合需要控制景深的場景快門優先:指拍攝人手動指定一個快門速度,照相機根據測光結果自動計算對應光圈值的曝光模式,適合拍攝快速移動物體的場景曝光量補償:由使用者在拍攝的時候,改變快門時間或者改變光圈大小來增加或減少曝光量手動對焦:由使用者自行調整焦距自動對焦:由照相機調整焦距

相機的原理

所有相機的基本原理都一樣,不論任何型式,任何大小的相機都具備一個暗箱,其中一端放置一塊感光軟片,另一端則開鑿一個小孔,它的作用就是讓影像的光線能射入暗箱內,而到達塗佈化學感光材料的軟片上,使之感光呈像。如圖所示,一部完整的相機包括八個主要系統機構,當然為了說明方便,這些圖示都已將實際情形簡略化。
首先,必須要有一個觀景系統,能讓操作者透過觀景窗,做適當的取景,選擇他所想要的景物範圍,這個裝置通常是一組鏡片,或是聯接鏡頭的獨立系統。
其次是感光軟片,它的功能是負責記錄透過鏡頭而到達感光軟片上的影像。
第三是捲片系統,有的相機使用捲裝軟片,有的則是使用單張軟片,但是不論那一種型式,此裝置的作用就是將已感光過的軟片,重新換上一張尚未曝光的軟片。
第四是機身,它是一個完全密閉的暗箱,只允許光線在拍照時,透過鏡頭照射進來,相機的大部份機構都裝置在其內。

相機和數碼相機的原理

傳統數碼相機和數碼相機只是在"識別光線"和"儲存光線"的不同。先說說相機的原理吧,相機是由組光學鏡片所組成,其實有凸鏡和凹鏡。另外,再加一個儲存裝置就是一部相機。凸鏡用途用以聚集目標光線。將光線聚焦在一塊平面的東西上。傳統相機是菲林片,一塊薄片,它對不同的顏色光線會有物理變化。越光就變得越透明,又稱"負片"。所以沖印相片拿菲林去就可印相。相片是記錄在菲林片上,俗稱相底。數碼相機亦是用凸鏡聚焦光線到一塊"能將光能轉化為電流的金屬片上",通常用 CCD 和 CMOS 兩種,不同強弱的電流經處理器分析,將訊號記錄在 記憶卡上。綜合上列所述,你應該明白相機的原理。那凹鏡又有何作用,不同數目的凸和凹鏡可組合出放大和縮小的影像,即是ZOOM,可以拍遠距和近距的物件。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82902912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相機分類[II]

傻瓜機


歷史
1970年代第一次出現了自動曝光相機,方便了相機的操作。1982年,攜帶方便的「compact相機」,將「傻瓜機」帶到了世界上。



傻瓜相機,又稱輕便相機/全自動相機,通常指容易操作,針對一般人而設計的小型全自動相機。只要將鏡頭對準被攝物然後按下快門鈕,相機會自動完成所有的步驟,如此簡化後「連傻瓜都會使用」,因而有了傻瓜相機的稱呼。
傻瓜相機多有附
自動對焦的功能,快門通常為兩段式設計,第一段為自動對焦與測光,第二段才是快門。
隨着光學科技與電子技術的進步,許多新款傻瓜相機,都開始裝置原本只有
單眼相機或其它高階相機才有的功能,例如:逆光補償、消除紅眼、長時間曝光、重複曝光等。最常見的,是大多數機型都具備人像、風景、動態、微距、夜間等數種不同模式,依據拍攝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設定值,讓使用者不必要學習光圈、快門等等觀念,也能夠進行多樣化的創作。



另一方面,由於一般人對於攝影主題的需求並不高,大多隻要求能夠紀錄日常生活,加上經濟能力、攜帶方便等等的需求與限制,因此傻瓜相機的性能通常不高,機身也必須儘量縮小。以往傻瓜相機和135型相機同樣使用35mm底片,較低價位的機型甚至只具備結構較簡單的定焦鏡頭以減少重量與成本。而在數碼相機出現後,傻瓜相機大多使用遠較35mm底片更小的感光元件,不但降低感光元件的製造成本,還能使用更小型化的鏡頭以降低鏡頭的成本(鏡頭在相機的成本中佔有很高的比例,體積的縮小亦使得近年來許多傻瓜相機小到可以放進衣服口袋,甚至可以做在流動電話上,大幅提昇攜帶方便性,於是相機更加普及到一般人群中,以往手上拿着一台就會成為注目焦點的相機,現在卻幾乎成為日常用品,在網絡上分享相片也成為追求新潮的年輕人的普遍行為。



相機分類[I]

單鏡反光機

單鏡反光機單鏡反光機(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常簡稱為DSLR),是一種以數位方式記錄成像的照相機。屬於數位靜態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DSC)與單眼相機(SLR)的交集。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大小對比。
A是中畫幅,B為35mm底片及常規單眼,C為消費級數位相機相對於傳統使用的單眼相機,數位單眼相機是以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層-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之類感光元件捕捉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的光線,轉換為電子訊號以數位方式儲存於特定規格的儲存媒介中(通常是快閃記憶體類的設備),以取代傳統單眼相機的溴化銀鹽底片。以往DSLR的感光元件都是CCD,但由於CMOS造價便宜,加上耗電量低以及數據傳輸速度快,所以即使CCD成像比CMOS為佳,現時大部分新型DSLR都以CMOS作為感光元件。光學原理相對於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數位單眼相機具有截然不同的光學特性,例如大部分的DSLR都是倚靠光學觀景窗(Optical View Finder,OVF)取景,一些較後期的機種則增加被稱為「實時取景」(LiveView)的電子觀景窗(EVF)功能來作為輔助。OVF內的影像是利用稜鏡或其他光學原理自主鏡頭中的進光折射成相,相比之下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的觀景窗大都採用數位顯示或複眼成像原理來運作。然而,DSLR(乃至於所有的SLR)依靠反射原理取景而不能使用機背的LCD顯示器來呈現畫面,是基於原來底片單眼相機的結構背景,因此是一種功能上的限制而非優勢。2005年[1]Fujifilm FinePix S3 Pro相機的推出突破了傳統,可以用OVF或LCD取景(打開反光鏡和快門簾,把SuperCCD上的影像直接顯示在機背LCD的方式,又稱為「Live Image Mode」或Live View),更加接近一般數位相機的使用,(唯第一代Fujifilm S3pro採用黑白畫面),使得普通數位相機和數位單眼相機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在繼Fujifilm、Olympus(加以彩色化改良)之後,Panasonic、Canon、Nikon、Pantex和Sony也都推出了不同形式的Live View,使得DSLR上的Live View功能越來越普及。鏡頭數位單眼相機與大部分的單眼相機一樣,通常都是採取鏡頭可拆換(Interchangable Lens)的設計。但要注意的是,這特性只是在絕大部分的此類相機上成立卻並非完全成立,因為曾經有少部分使用單眼光學原理的數位與銀鹽相機,其主鏡頭與機身採一體製造不能拆換的設計。焦長比由於大面積的數位感光板製造成本高昂,迄今只有較昂貴的專業級或中高階數位單眼相機,才會配備尺碼相當於35mm銀鹽底片的全片幅(24mm x 36mm)感光板。除此之外,與一般的數位相機同樣,大部分的數位單眼相機都是採用面積小於35mm底片的感光板。依照光學原理,由於小面積感光板所需的成像圈較小,因此感光板離成像鏡片的距離可以設計得比35mm相機短,較短的成像焦長配合上一樣曲光率的鏡片,結果是其採像焦長會比35mm來得長,而此焦長增加的倍率,正好就是數位感光板與35mm底片的對角線長度比一致,稱為焦長比。焦長比是只有可以拆換鏡頭、但卻又未使用全尺碼感光板的數位單眼相機才需注意的特殊性能數據。依照此特性,一架搭載尺碼相當於先進攝影系統(Advanced Photo System,APS)底片面積大小感光板的數位單眼相機,其焦長比大約是在 1.5:1 至 1.6:1 左右。如果我們在這架數位相機上裝置一焦長200mm、35mm傳統單眼相機使用的定


焦鏡頭,則它實際上的成像焦長會相當於200mm x 1.6 = 320mm,這原理可以類推到各種焦長不同的定焦或變焦鏡頭上。數位單眼相機專用鏡頭近年來由於數位單眼相機的普及,有許多光學廠商開始製造一種針對非全尺碼感光板數位單眼相機而開發的數位專用可拆換鏡頭,這種鏡頭擁有適合數位相機的成像圈大小。其優點是在同樣的焦長下,數位專用的鏡頭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成本都能比傳統銀鹽相機降低,但是,如果我們將數位相機專用的鏡頭裝在傳統銀鹽單眼相機上使用的話,會在畫面中出現所謂的「暗角」現象,也就是成像圈包含不了整個底片的範圍,因此在底片的邊緣處產生黑色的陰影。嚴重時,甚至會發生鏡片組在近端(廣角端)時觸碰推擠到感光元件(例如底片架)造成損壞的可能。除了成像圈大小的差異外,由於稜鏡效應,玻璃與塑膠等組成鏡頭透光部位的物質,對於各種顏色的光線之折射率有落差,因此容易在鏡頭處於廣角端時,於畫面的邊緣產生滲色現象(同一個影像不同顏色的部分,因為折射率不同而而在畫面邊緣處分開),降低畫面的銳利度。這種情況雖然在傳統相機上也會遇到,但在數位相機上卻特別明顯,為了解決這問題,通常要配合數位攝影而開發的鏡頭都會加裝特殊的低色散鏡片或於鏡頭上鍍上特殊鍍膜,這也是數位攝影適用或專用鏡頭在設計上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色.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相機的發明者與最早使用者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 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 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 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風景畫家,專業畫舞台背景,當時風景畫、繪畫時流行一種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風景物透過鏡頭進入暗箱中的45O反光鏡再反射到位於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鋪上畫布作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畫布隱約有樹影已留在畫布上,就產生用什麼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畫布上,達蓋爾獲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這方面試驗,而此時J·N尼埃普斯已年過六十,已覺得財力、精力、物力力不從心,才同意和L·達蓋爾合作。 1829年12月4日簽訂了十年合作協議,雙方公佈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雙方同意以雙方的名義公佈研究成果,並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製作方法,並做了示範,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麼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議簽訂後,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 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議的合作關係,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麼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 1837年,L·達蓋爾又經過了八年的探索,終於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 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明——暗箱十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台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明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 (1031年~1095年)58歲後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作“夢溪筆談”。 1985年沈括墓址在餘杭安溪鄉下溪彎村太平塢發現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現的攝影工作,後在深圳特區報《青年晚報》上發表。 《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句話:“酋雜謂海翻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與景經過小縫隙(針孔)影子肯定出現倒影,大海出現在天上、寶塔頂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的古人前赴後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裡裕勳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后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佈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 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製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並用於攝影。

參考資料:http://news.socang.com/channel/motley/20070926/011943.shtml
BY:4F(12)fish

照相機發展史

法國畫家Daguerre﹙1787-1851﹚有一天在一個小山丘上畫日落,突引發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能想辦法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呢?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另一位畫家Niepce﹙1765-1833﹚,於是兩人開始了他們的研究。1822年,他們發明了透視畫,這種猶如幻燈片的透視畫曾流行於明治中期的東京淺草一帶。1826年,他們又進一步發明了日光膠版,終於在1839年發明了銀版照相。為了紀念這一發明,人們把這種銀版照相冠予Daguerre的名字。當初的銀版照相至今仍保存於巴黎。
幾乎在同一時期,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解讀者Tarbot ﹙1800-1877﹚也發明了類似的照相技術。真正的「照相」名稱是在之後出現的。
1880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托馬﹙1854-1932﹚發明了劃時代的感光膠片,並於同年創立了「柯達」,進而於1885年將膠片做成卷狀,放入捲筒內,終於發明了新型的照相機,。「你只要按下快門,之後的一切我們會幫你」喬治於1888年正式將新型的照相機推出市場時,自豪地對消費者這樣說。
喬治發明的捲筒式膠卷引起了發明大王愛迪遜的關注,如果把一張張的照片連接起來的話,豈不是可以製成動畫了嗎?愛迪遜於1891年發明了放映機,愛迪遜放映機只能放在一隻暗盒中看。但是它卻刺激了法國的Lumiere兄弟倆的靈感,他們於1895年將愛迪遜放映機改良成投影裝置,發明了電影。
在日本,第一位製造相機的人是小西本店,他就是後來的小西六的創辦人。1903年,當時的人們稱小西製造的相機為「手提暗盒」,由於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日本一片好景,小西相機十分好賣。可是追求高級品的日本人卻被德國的萊卡相機所吸引,威脅到小西相機的生存。
其實,萊卡早在1819年Daguerre的銀版照片面世之前,就已經開始活動的老字號。萊卡於1925年製造出了採用35mm膠卷的小型照相機,使照相機得到了普及。同時期,德國又發明了蛇腹型發條相機,由於價格只有萊卡的半價,所以很受一般大眾的歡迎。
1928年,田島一雄開了第一家照相店「日德相機商店,」第二年推出了一號機。1934年,精機光學研究所在雜誌「朝日相機」刊出了一篇大膽的廣告「伊號潛水艇、九二式飛機、kwanon相機,都是世界第一」。
製造出第一台小型相機的是吉田五郎﹙1900-1993﹚,他信觀音菩薩,因此就將自己製造的相機起名觀音﹙kannon﹚。吉田相機的大量生產要拜當時的日本工學的協力,當kannon相機推向市場時,聽取了吉田的表弟內田三郎的建議,把「kannon」名更改成了「kyanon」,這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佳能相機」。
1935年,「柯達」又有了劃時代的發明,「柯達」發明了三原色彩色膠卷,只要打印在影印紙上,一張漂亮的彩色照片就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終於實現了法國畫家Daguerre「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的願望。1937年,蘭度再為人類創新,發明了「波拉羅伊德相機」,這是一種立等可取的相機,有人笑稱這種相機為「instant camera」。蘭度的發想是受到他女兒的啟發,有一次他為家人拍攝時,他的女兒說「要是馬上就能看到照片該多好呀!」女兒的一句話,引發出了蘭度發明「instant camera」的發想。不過,「instant camera」真正推到市場上,卻是1948年。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的相機生產商充滿了生機。當時的人們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卻促使人們去買相機。同時,日本開始出口相機。當時最出名的恐怕要數「荻本商會」了,荻本商會以銷售先進的單眼鏡頭相機為主,可是,人們對單眼鏡頭相機認識不足,一般都喜歡用雙鏡頭相機,荻本商會最終以倒產收場,老板一家也因此而離散。不過,單眼鏡頭相機在1955年以後幾乎佔領了整個相機市場。
之後相機技術不斷發展,1970年代第一次出現了自動嚗光相機,方便了相機的操作。1982年,攜帶方便的「compact 相機」,將「傻瓜機」帶到了世界上。
改變相機價值的震撼性發明的,應屬1986年發明的一次性相機。富士膠卷公司發明了「連鏡頭膠卷」,並迅速為大眾所接受,人們出門遠足再也不用把相機當作負累,隨處可買到,用後即可扔掉。使相機世界震驚的當屬1995年卡西歐發明的數碼相機QV-10相機,其後各種類型的數碼相機相繼登場,人們再也不用擔心中途突然膠卷沒有了,只要帶幾張微型卡,就可以拍攝幾十、上百張相片,也可以直接利用電腦即時顯形、放縮小、拼圖等,其效果已遠遠超出了法國畫家Daguerre當初的想像。


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40801189

BY:4F(12)fish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相機的歷史

中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軟片”。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軟片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相機的變遷